在校外教育中对儿童舞蹈美育作用的几点认识
南昌市青少年宫 应静媛
什么是儿童舞蹈?儿童舞蹈是指由儿童表演或表现儿童生活的舞蹈。是对儿童进行德、智、体、美、综合教育的一项重要手段。现在很多家长都会让孩子去学习舞蹈,觉得学习舞蹈可以开发孩子的肢体。但是我认为相比起开发孩子的肢体之外,儿童舞蹈它有着更深层次的教育意义——它可以在训练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起到育人的作用。
一、在基本功训练中体现美育作用
在基本功训练中,虽然老师会根据孩子的年龄段从而制定练习相应级别的基本功,但是再简单的基本功,对于孩子来说,练起来都可能会感觉到有些疼痛。比如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教启蒙班的孩子时,一个简单的横叉练习,都能让有些孩子韧带拉伸时因为疼痛而流下眼泪,并说以后再也不想学习舞蹈了。但恰恰这时,我会鼓励孩子们,并告诉孩子们:“坚持”是学习一门学科最基本的要素。而学习舞蹈更需要我们具备“宝剑锋自磨砺出”的精神!每一次疼痛,都是在帮助我们进步;每一次的进步,都证明我们的坚持是值得的。所以面对困难我们一定要去克服它!战胜它!超越它!遇到困难不能轻言放弃,不能碰到一点疼痛就想着退缩!虽然孩子们还小,可能还不能完全理解我说的话,但是只要她下节课还能来继续上课,这就是做到了“坚持”啊!我相信“坚持”这一种精神一定能够支撑她以后人生路上所遇到的各种困难!
二、在舞蹈作品表演形式中体现美育作用
舞蹈作品表演的形式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儿童舞蹈一般都是以群舞表演形式居多。一个舞蹈作品,或许需要二三十个孩子来完成,而且孩子们必须做到动作节奏整齐划一。那么,孩子们只有经过无数次的相互磨合才能完成整个舞蹈作品,由此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提高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纪律,培养了孩子协作的观念。
三、在舞蹈考级组合中体现美育的作用
1、体现华夏礼仪之邦
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着“为往圣继绝学”的历史使命。有责任把我们的中华礼仪传承下去。四级的《小书童》和五级的《孔子曰》都是让孩子们通过学古文、圣人言,在舞蹈的形象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传承华夏礼仪之美,同时树立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增广贤文》被誉为“做人的准则,处事的法宝,交际的妙术,治家的秘诀”。而八级的组合《增广贤文》就是希望孩子们通过学习组合,体会中国武术的精气神,同时学习古训,明白要抓住最好的时光去好好学习。还有《孔融让梨》的组合,这个孩子们从小就听过的故事,以此为元素把它和舞蹈相融合,让孩子们学会谦让,将这个美德融于生活和学习中,印象更加地深刻。五级的《中国梦娃》则是通过模仿《梦娃送吉祥》宣传片的主题形象,在舞蹈中为孩子们倡导“国是家,善作魂,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孝当先,和为贵”,生动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
2、体现华夏民族瑰宝传承
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过岁月的冲刷和沉淀,还有一项在世界上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就是——中国功夫。四级的《功夫熊猫》和十级的《功夫》都是通过简单的武术动作,让孩子们初步了解武术,学习中国功夫自强不息的精神,传承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3、体现爱国主义情操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四级的《红领巾》就是增强孩子们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意识,为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感到骄傲。七级的《少年中国说》则是让孩子们在音乐、诗词、舞姿的感召下,树立民族责任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还有《小兵》,通过舞蹈动作,树立孩子们对于军人这一崇高职业的崇敬之情。同时组合中出现“八”和 “一”的队形变化,让孩子们了解“八一建军”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
4、体现孩子们日常生活
一级的《我勇敢》,是通过生病不怕打针的小情节,鼓励孩子们要勇敢。《过马路》则是通过简单的交警手势,教会孩子们过马路要注意安全。二级的《牙刷火车》告诉孩子们刷牙的重要性,《时钟在说话》培养孩子们的时间观念。三级的《家务小能手》、五级的《快乐起床歌》、《乖乖吃饭》、六级的《电视只能看一会》 都是教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规。
5、体现孩子们的情感
“亲爱的妈妈,我要谢谢你,梦里陪伴我找寻甜美的香气。亲爱的爸爸,我要谢谢你,灌溉我每一天满满的勇气……”这是二级组合《亲爱的爸爸妈妈》里的歌词,通过边唱边跳,增进孩子们与父母之间的感情,让孩子们痛的感恩。还有一级的《爷爷亲奶奶亲》,通过亲吻、捶腿等舞蹈动作,教导孩子尊老敬老,孝顺老人,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而六级的《老师老师我爱你》则是通过饱含感情的音乐和歌词,让孩子能够与老师之间建立良好和谐的关系,并体会到每一个标准动作的完成都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我们应该感恩我们的老师。
为了能让孩子们更深刻的体会组合里的含义,更好地通过舞蹈动作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在九级的孩子身上我做了一个小实验。学习九级的年龄段已经是六年级或初一的孩子了,她们已经对于情感有着自己的理解,也可以充分的感知并表达自己的情感。九级的《相思》这个组合,就需要内心有充分的情感去支配舞蹈动作,才能让动作看起来丰富并有生命。一开始孩子们怎么也找不到这个感觉,做出的动作也非常的做作、不自然。所以我第一节课的课后作业是:让孩子们回去写一篇作文《相思》。你最思念什么?可以是人、动物、物品等等。从你记忆的最深处去挖掘,你最思念的是什么?从而引导孩子们体会相思的这一特殊情感。第二节课上课时,孩子们把作文交给了我。有的孩子思念她儿时的玩伴,有的孩子思念她养过的一只小动物,还有的小朋友则是假设如果妈妈不在了,自己会有多思念妈妈……其中有一篇让我很感动,那位孩子的爸爸常年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她在文章里写出了有多羡慕那些可以天天有爸爸陪伴的孩子,而自己只能靠手机上的“视频通话”才能和爸爸隔屏相望,每年过生日时都只许那唯一的一个愿望:“希望爸爸回家……”。我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情感带入到舞蹈动作当中去,用心去做每一个动作,用身体去感受每一个动作,用情感去升华每一个动作,这样的舞蹈才是有生命的!
美育,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即是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指标。舞蹈是行为和意识的艺术。表演者利用空间和时间的变化,可以融入音乐、美术、书画等诸多元素,动静相接,体现的是一名舞蹈表演者的审美观、人生观、世界观。
舞蹈教育在美感教育中占据着相当大比重的组成部分。舞蹈美育通过对孩子们进行完整的认识美、感受美、辨别美、表现美、追求美的引导过程,在学习舞蹈过程中,孩子们会接触到不同的舞种。中国古典舞是以中国的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为底蕴,体现了我国的古典审美情趣和东方神韵;我国民族舞则体现的是多元的民族审美偏好;芭蕾舞、印度舞体现了世界其他国家的风土人情及民族特色……通过对这些审美情趣的了解,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自身的审美情趣,有助于其构建良好的审美意识。
舞蹈教育已然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以美育为核心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进行提高。同时,舞蹈美育教育需要与其它人文社会学科进行结合,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达到互补作用从而培养综合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