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家庭教育差异对儿童创造力培养的启示
南昌市少年宫 邹毅琴
创造能力是衡量人才质量高低的标准,未来社会的发展与竞争归根到底是创造能力的竞争。由于历史、文化的不同,中美两国教育观折射至家庭教育在观念和方式上也存在着显著差异。而创造力的相关研究表明,个体的创造力应从小开发,儿童最早接触的教育环境就是家庭,家庭教育对儿童创造能力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适宜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子女创新能力的条件。本文拟从中美两国家庭教育比较的视角,结合创造力的影响因素,对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提出一些策略。
一、创造力的内涵及儿童创造力的特点
1、创造力的内涵与结构
对于创造力,人们主要从创造过程,创造主体和创造产物三个视角来定义创造力。大多数对创造力的定义是从创造力的结果入手,把创造力定义为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物的能力。这里的“产物”是指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它可以是一种新技术、新工艺、新作品或新的物质产品,也可以是一种新观念、新设想、新理论。新颖性和价值性是创造力的两个重要特征。
人类的创造力并非仅仅表现在科学、科技领域,也并非只是表现在学术领域,在文学、艺术、体育、政治、商务、管理、人际交往等形形色色的领域都存在,创造力可以表现在人类生活的一切实践活动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把创造力分解为六个主要成分,即: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和洞察性。
2、儿童创造力的特点
很多研究表明,幼儿就有创造性的萌芽,表现在幼儿的动作、言语、感知觉、想象、思维及个性特征等各方面的发展之中,尤其是幼儿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想象的发展,是他们创造力形成和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表现。
与成人不同,儿童的创造力通常表现为,在日常生活里遇到的问题情景时,表现出与他自身相比较有新颖性的举动或有创意的“成果”的一种潜力性能力。儿童的创造力具有不自觉性、不稳定性、可塑造性强等特点。在理解儿童创造力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性。儿童创造力具有发展性特征,它是一种潜在的创造力,而不是已经定形的能力。
(2)儿童创造力表现方式的情景性。儿童创造力是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情景”中展现出来,通过各种随意的活动中表现出来,如绘画、歌唱、舞蹈、言语以及搭积木中等等。
(3)儿童创造力培养的全面性。影响创造力的因素众多,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既要注重智力的开发,知识的掌握,方法的训练,还要塑造积极的人格特征,培养兴趣等,其培养是全面的。
(4)儿童创造力评价的个体性。儿童是否表现出创造力或者说儿童创造力水平达到什么程度,评价标准应依据儿童自身原有的发展水平情况,即对其评价指向他自身的下一个“最近发展区”,而不是与其他小朋友,更不是与成人相比较。
二、创造力的影响因素
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和洛巴特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创造力的多因素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创造力能否充分发挥,受六个因素的影响:
1、智力。它是创造力充分发挥的必要条件,影响个体对问题情境的感知、表征以及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等过程。现有研究发现,智力是创造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2、知识。即有关的经验体验、知识结构,它给创造性思维提供加工的信息。众多的研究和实践都表明,知识技能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知识结构不合理,学习偏科、知识不能相互渗透,不能灵活使用,就不利于创造。
3、认知风格。即认知过程的风格和倾向性。斯腾伯格和洛巴特认为认知风格有三种,分别为立法式认知风格、执行式认知风格和司法式认知风格。创造型个体常常具有立法式认知风格,即乐于建立自己的规则和善于解决非预制的问题。
4、人格特征。个体的人格特征对创造力的发挥有着重要影响,其中对模糊的容忍力、冒险性、毅力和坚持性的愿望和自尊至关重要。
5、动机。动机是驱使个体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动力。
6、环境。环境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创造力,也可以抑制创造力的发挥。
斯腾伯格和洛巴特指出,以上六个因素对创造力的作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以综合效果发挥作用的。六个因素须经有效聚合后才能产生出高创造力来。
三、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比较
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巨大,中美两国经济水平的差异也比较显著,导致中美两国在教育观和知识观上极为不同。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与批判精神,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美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和自立精神,中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严格、严密和严谨精神。具体在家庭教育层面,笔者认为中美两国家庭教育存在以下差异:
(1)价值观与发展观不同。中美两国对孩子的价值期待是极为不同的。在中国,在传统的思想影响下,父母都是望子成龙,希望孩子出人头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单一的价值取向导致重智轻德,过分看重考试成绩,造成小孩压力过大,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美国的父母,相对来说,对孩子的价值期待更宽松,他们更看重孩子个性的发展,强调个性差异,把孩子看成是独立的个体,注重其潜能的开发。
(2)亲子观不同。由于中国现行的生育制度,大多数父母只有一个小孩。父母对孩子常常有两种极端倾向:一种是过度溺爱,另一种是过分严厉。前者使孩子骄横、自我,无法与人相处,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后者往往使孩子习惯于顺从父母的意愿,导致成年后很难自我决策,甚至胆怯,无法独立。这些对创造力发展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美国的父母则相对民主,他们尊重孩子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热心参与孩子的活动。因而,美国的孩子大多比较活泼大胆,在父母面前会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从小被尊重的同时学会宽容和理解。
(3)教育观和学习观不同。中国的家长注重对孩子智力的培养,忽视对其品德及个性的培养;重视学习的结果即孩子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忽略实践能力的培养;尊重权威。相对来说,美国的家长在孩子的智力培养方面更注重能力的锻炼,乐于培养孩子如何去发现知识,他们鼓励孩子多思考,多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多动手实践,并注重从小就培养孩子独立、自信、富于探索等个性品格。从美国总统林肯的名言“如果你不放弃,你永远不会失败!” 我们看到了美国人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与美国的教育观念分不开。
(4)评价观不同。受价值观的影响,中国父母对孩子的评价在方式上往往简单直接,如一味表扬、奖励,或严厉批评,容易造成孩子自傲或自卑;在评价的对象上往往单一,如只表扬学习成绩而不鼓励体育运动取得的成绩。美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基本上是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表扬的范围也相当广,孩子会因为做好一件小事而得到父母的表扬,他们对孩子常说的一句话是:“我真为你感到骄傲!”激励性的评价使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乐于挑战新的问题。
四、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儿童与父母的接触最多,最亲密,父母的教导对其影响重大,很多习惯的养成和情感的培养都是在家庭中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而成的。笔者通过上述中美家庭教育差异比较,结合创造力的影响因素及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就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谈谈自己的观点。
1、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为孩子的创造潜力提供安全的环境。
环境是影响创造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适宜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基础和
重要条件。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麦金农等人的研究发现,创造性儿童的父母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其一,民主的、宽松的行为风格与作风;其二,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其三,乐于思考事物内部规律。父母尊重儿童,信任儿童的能力,容许儿童自主尝试以及做决定,可以充分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具体说来,良好的家庭氛围应该是:
(1)民主的。在民主式的教养下,最能启发儿童的创造天分,也只有在民主、和谐、宽松的家庭环境中,孩子才敢说、敢问、敢干,创造的潜力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2)良好的亲子关系,和谐的夫妻关系。父母要养成耐心倾听孩子说话的习惯,并和儿童亲切交谈,建立和睦的家庭氛围和合理的家庭生活方式,在家庭生活中对孩子不武断,也不无原则地迁就。
(3)为孩子创造一定的物质条件,一方面要提供合理的营养,使孩子的身体健康成长,另一方面提供一定的玩具和活动场所,为孩子的创造性活动提供物质基础。
2、创设条件与机会,培养孩子创造性能力。
(1)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好奇心、求知欲与创造力是紧密相联的,儿童的好奇心是创造的巨大动力。儿童通常对事物表现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会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事物,发现事物,会提出各种各样的怪问题,通过各种方式寻求问题的答案。这些问题在成人眼中可能是天真、古怪、甚至近似荒诞离谱的,他们的“探究”行为也常常不合情理,甚至会导致破坏。对此,父母一定要予以支持和理解,对孩子的好奇心要加以正确引导,认真回答孩子的提问,给孩子提供方法的帮助,启发孩子自己去探求答案,鼓励孩子参加探索活动,使孩子从小乐于探索、勇于探索。
(2)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提高孩子的敏锐感知力。
观察是创造的基础。儿童生来就具有独特的观察力和强烈的敏感性,只要与周围事物发生直接联系,儿童就会以一种轻松的洞察力独特地感受周围的事物。由于儿童时期的注意力还是以无意注意为主,且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需要父母对其进行科学引导。首先,要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对孩子好奇感兴趣的事物进行发散性引导,拓宽他们的兴趣。其次,由于孩子观察事物一般不细心,不全面,父母应引导孩子如何观察。可以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参与观察,如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进行观察,既可使孩子的兴奋中心不断转移避免疲倦,又可以聚集于同一事物,进行全面深入的观察。观察力的培养可提高孩子对事物的敏感性,让孩子善于发现新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3)训练孩子的想象力,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
想象力是创造力最本质的内涵,儿童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 培养儿童的想象力,首先要丰富儿童的感性知识,让孩子头脑中充满各种事物的形象。父母可以有计划地经常带孩子进行参观、游览、访问等活动,见识广,孩子就容易把各种事物的某些特点联系起来进行想象。除了直接的感性知识,父母还要引导孩子多汲取间接的理性知识,拓宽知识面,为想象力凝聚丰富的基础。有了丰富的知识基础,父母可运用讲故事、童话叙述、朗诵诗歌、故事续编等活动激发孩子的想象。父母在训练孩子的想象力时,要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鼓励孩子尽可能多角度看问题、提出问题,尝试多元方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时触类旁通,不受定势影响,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独特的新颖的见解,不人云亦云。
(4)鼓励孩子多动手。
只有通过一些实际的动手活动,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化。陶行知曾在《创造的教育》中指出,“手和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他的创造教育思想更多侧重在操作层面上,如动脑、动口、动手、搞小发明、小制作。家长要尽可能地通过多种途径让孩子多动手,把想法变成现实。可以让儿童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做手工,拆装简单机械等儿童感兴趣的活动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儿童在一次次动手做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拓展自己的思路,尝试用多种方法去解决操作中的问题,能够促进创造力的潜能发挥,激发创造的热情。
3、培养孩子积极的人格特征。
创造性人格是创造性活动的内在动力机构,是创造性活动成功的关键。实验调查结果表明创造力高的儿童都具备兴趣爱好广泛、热情、自信、坚毅和能吃苦耐劳等非智力因素。因为在创造性活动中,目的性和方向性非常重要,要实现目标又需要克服很多障碍和困难。创造性人格高的儿童往往具有顽强、敢于冒险、有恒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他们能够通过努力解决问题,实现创造活动的目标;而创造性人格不高的儿童则会退缩,灰心,逃避,依赖别人,从而无法完成创造。因而,父母要培养儿童对目的的稳定性,自制力,独立性和责任感等,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积极的人格特征,如自信、开朗、独立、认真、冒险、坚持和自尊等。父母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要求孩子准时到校,不迟到早退缺课,让孩子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要求孩子定时完成任务,培养孩子的自制力;让孩子参加有益的难度适中活动,培养孩子克服困难,坚韧勇敢的意志品质;培养孩子对事物浓厚的兴趣,饱满的热情,让孩子经常体验成功。